刀郎一首《罗刹海市》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,歌词是否正如网友解读的一般意有所指呢?想要揭开这个答案,或许还要从刀郎此歌所演绎的名著《罗刹海市》说起,今天我们就跟着蒲松龄的这篇千古传奇,揭开其背后的深意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主人公马骥风流倜傥一表人才,14岁考中秀才,才学闻名乡里,然而他的父亲年迈体衰,又以读书无用让马骥子承父业出海经商。
一天,出海时突遇飓风,马骥被困海上漂泊几日,最终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以获救的都城,此地正是罗刹国。这是一个“以丑为美”的国度,越丑的人备受喜爱高官厚禄,越美的人反被当做妖怪人人避之,长相俊美的马骥自然而然就成了“妖怪”,在这里他寸步难行。
一次他以煤灰涂面,装扮成了张飞的样子,并且拔剑起舞,周围人看到他的面容如此“俊美”,便对他毕恭毕敬喜爱有加,罗刹国的国王更是封官加爵设宴款待。
然而好景不长,没多久朝中官员得知马骥的面目是假,便纷纷远离背后指点,万般孤独的他/请长假去了初到此地时/救助过他的村子,他把国王的赏赐都给了村民们,几日后恰逢海市大开,村民们便邀请他前去。
海市处于水天相接的地方,那里层层楼阁,商船聚集,市面上陈列着奇珍异宝,在这里,马骥遇到了东海龙王的三世子。
三世子热情好客,邀马骥去了龙宫,龙王邀马骥写一篇海市赋,马骥大笔一挥,不一会儿就写下千字多的《海市赋》献给龙王,龙王对马骥的才情大加赞赏,便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了马骥,显然,这里的一切与罗刹国大相径庭,这里崇尚美好,重贤任能,君明臣忠,夫妻和睦。
马骥与龙女婚后琴瑟和鸣,两人常在龙宫的玉树下吟诗唱歌,可日子久了,马骥越来越思念家乡,想念家人,他想带着龙女一起回去,可龙女却告诉他,仙界与凡尘道路不通,但她理解马骥的思乡心切。
于是两人依依惜别,马骥以红玉莲花相赠,当时的龙女已有身孕,龙女对马骥说:“两地同心,就是夫妻,何必要早晚在一起才叫白头偕老呢?”两人相约三年后的四月八日,马骥驾船再到南岛,那时的马骥怎么也没想到,此一别竟成了永别。
与龙女惜别后回到了家乡,马骥怀揣着期待,盼望着三年后与龙女和自己的孩子重逢,然而等来的却只有一双儿女。两人分别后不久,龙女诞下双胞胎,可仙凡永隔,两人再也无法互通音讯。
三年后的四月八日,马骥按照当初的约定驾船来到南岛,远远看到两个孩子浮在水面上玩耍嬉闹,却并未下沉,走近一看,当初他送给龙女的红玉莲花正戴在他们的帽子上,这才知晓这是他和龙女的一双儿女。
三年未见,他想念龙女,怀念龙宫的日子,也忘不掉罗刹国的人和事,可如今烟波之中无路可寻,他只能带着两个孩子回家,从此以后,那个物华天宝的东海海市,那座富丽堂皇的海上龙宫,恍若大梦一场,再也不曾出现,马骥也回到了属于自己的现实。
故事到头,只剩唏嘘,我们惋惜马骥与龙女仙凡两隔,感慨马骥在罗刹国的不公遭遇,可这一切在蒲松龄的笔下绝尘,就此,封存于另一个平行世界。
然而初读不识书中意,再读已是书中人,蒲松龄笔下所创造出来的罗刹国,正是一个推崇丑貌,是非不分之地,他借马骥的遭遇讽刺现实世界中颠倒黑白是非不分的人和事,也讽刺了那些为了融入如此面目全非的大染缸而阿谀奉承,曲意逢迎的社会丑态,这便是刀郎《罗刹海市》所映照的现实和人心。
刀郎借《罗刹海市》重新演绎,揭开了现实表象下掩藏的乱象,“一丘河”“苟苟营”“那又鸟”“未曾开言先转腚”等等暗含深意的歌词,引发众人将此前批评过刀郎的四位明星对号入座。
在罗刹国,丑陋的人物和审美倒错的怪象,而现实中在某些地方也充斥着倒错的怪象,在是非颠倒的罗刹国受尽不公的马骥,恍若曾一度经历某些事的刀郎本人,其中深意众说纷纭,更有人说是过度解读。
然而,故事讲完,歌曲听完,刀郎本人是否意有所指各人心中似乎也早已有了答案,但人到某处,听懂一首歌的时候,也一定是经历了一些事,初听玩闹,再听才知,原来,凡尘之下,你我曾经皆是“马骥”。
所以你觉得《罗刹海市》讽刺的是谁呢?